帶領我奔向那榮耀的自由之路。

 

囚禁著我的軀體,囚禁不了那渴望自由的心,束縛著雙手雙腳,打壓不了那高漲的強烈意識,有些人將自由看得很簡單、很輕、很無所謂,因為我們生長在這民主開放的國家,可以自由發表心中想法,自由的談論與批評,在不觸及任何法令下幾乎來去自如,自由的含義非常廣,小至家庭與愛情,大至國家和人權,這個世界上同一時間有許多人在為了捍衛自由而付出心力,多少血和淚才能換到得不來易的自由,雀躍歡呼的背後有多少先鋒烈士已埋骨其中,所以可貴,所以珍貴。

 


劇情敘述:


西元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人亞努茲(吉姆史特格斯 飾)被蘇聯軍官當作間諜和破壞分子進行審問,雖然他拒絕簽署認罪書,但是他的妻子卻被迫指認他,亞努茲因此被判勞改二十年,在西伯利亞的勞改營中他認識了來自各國的囚犯,其中有美國人史密斯(艾德哈里斯 飾)和俄國人瓦爾加(柯林法洛 飾),經過長時間討論他們決定囤積糧食,準備逃離集中營,在一個暴風雪夜晚他們提前動身,開始了漫長艱辛的逃亡旅程,並遇到了波蘭女孩愛蓮娜,他們一路穿越4000英里的無人荒漠,橫跨蘇俄西伯利亞、蒙古、西藏、印度等5個國家,躲避猛獸的襲擊忍受酷暑和嚴寒,受飢餓和缺水的折磨,同伴不支死亡的痛苦,還要徒步翻越喜馬拉雅山,最後終於在西藏與印度安定下來,到達自由的彼岸。

 
關於電影:


本片是楚門的世界導演最新執導的作品,真人真事改編,取材自Slavomir Rawicz半自傳小說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繼辛德勒的名單、戰地琴人後最震撼的集中營戰爭鉅作,問鼎2011年奧斯卡所有重要獎項。






 


又是部象徵性意義大於實際影片內容的電影,全片充滿著濃厚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數十年間歐洲冷戰的氣息,當年希特勒的集中營屠殺了上萬猶太、波蘭、以及其它種族的人,電影開頭用這點做引子,戰爭期間人民受到壓抑迫害,軍隊統治,政府打壓,任何他們覺得不允許、不同意的事物都是被禁止,隨便安個罪名就把你關到死,那清白的心是否憤憤不平,國與國的戰爭實際上卻是全體人民的自由之爭,在惡勢力下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反抗,因為有親人、朋友、妻女的羈絆,有許多人在受到壓迫後選擇加入納粹那方,欺負人總比被欺負好,這些原因將幾位主角聚在一起,開啟了後來的逃亡之路。

 


剛開始的節奏很快或許是為了應付後面這一連串冗長且平淡的逃亡旅程,七個不同國家、性格、生長環境的人在同一艘船上,無論是為了投奔自由、個人私心、犯罪逃避..種種因素,他們必須互相幫助,既然是逃亡當然不可能多麼開心,我們可以看到全片各個角色心境都是悲傷與沉重的,這趟旅途很艱辛,水、食物、毒蛇、迷路、沙漠、雪地、多變的天氣..這些都非常缺乏與可怕,而更困難的地方是「人類那脆弱的生命以及撐下去的意志力」,所以有人倒下,有人放棄,有人死亡,感人的是這些人在困境中逐漸發展出友誼與互信,心境成長轉變,得來不易的食物學會珍惜分享,領悟到生命不同的意義,唯一不變的是對那自由的嚮往。





 



電影安排了莎瑞絲羅娜飾演唯一的小女孩愛蓮娜,這個角色其實算是關鍵人物,導演死命的在劇中人物身上塗泥巴弄得髒西西、衣服破破爛爛、臉上也盡是枯竭曬傷,大量冷調平淡的色彩畫面含括整部電影,只有在愛蓮娜一角出來時勉強帶了點柔和氣氛,而她也是讓片中人物團結的主要原因之一,父女親情也好,當成妹妹看待也好,有了這些力量讓大家更有照顧她的想法,而本身堅定也是很重要一件事,畢竟戰亂之時就算是小孩子,還是要想盡辦法生存,「大家的不擇手段都只是為了要活下去」,當最後眾人終於抵達印度時,只剩下3個人,讓人感嘆也佩服,這是需要多大勇氣與意志力才會做到,那釋懷笑容就是自由的最好證明,但這就是真的自由了嗎?

 


雖然本片大打著柯林法洛名號做宣傳,但其實他所飾演的俄國人戲份並沒有很多,勉強稱得上是反派,事實上片中嚴峻的大自然反而更像是大反派,相形之下他就顯得渺小許多,主角其實是性格堅毅扮演著領路人角色的吉姆史特格斯,對他印象最深刻是在決勝21點那部電影,在本片中他詮釋得其實不錯,可惜老樣子淹沒在大自然裡,我想大家還是期待他下一部和安海瑟葳合演的真愛挑日子好了,自由之路演員眾多但沒有誰特別突出,故事平淡讓他們少了點發揮,其實我覺得平淡不是不好,但若是再多點張力,可以讓更加感到自由之可貴,並且更激勵人心。





 



電影藉著亞努茲的腳步播放出許多珍貴歷史片段,最後白髮蒼蒼的他終於回到家裡,夫妻相擁而泣,對比片頭受到納粹逼迫,這個畫面勘稱全片最觸動人心的地方,二戰結束後希特勒死亡,1946年邱吉爾說:「一幅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冷戰卻開始了(註一),更多人失去自由,1948年起歐洲被分成兩邊,莫斯科共產國家控制了東歐,美國的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了西部,許多人有家歸不得,柏林圍牆將世界劃分成自由和不自由,但抑制不住民眾越來越高漲的情緒,追求自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因為時間接近,所以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見證了這段血淚史,1990年柏林圍牆(註二)倒下那剎那,有多少人是哭著歡呼,終於可以回家,終於走向自由。

 


「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這是當時美國總統甘迺迪所說的話,在每個人心中對於自由一詞都有自己的定義,即使那必須犧牲某些東西才能得到也在所不惜,我們無法參與過去那個戰亂動蕩的年代,但歷史上所留下來的事蹟與片段依舊讓人感到憾動不已,在寫這篇時我不停想到Scorpions(天蠍合唱團)當時那首柏林圍牆倒塌所寫的歌曲"Wind Of Change",這是德國史上銷量最高單曲,也是歌迷們心中最經典且極有歷史意義的歌曲,MV中有非常多當代冷戰以及人民翻躍柏林圍牆只為了投奔自由的片段,短短5分鐘便交代了本片花費2個小時所想表達給觀眾的主旨,比較沒有耐心者可以直接聽聽這首歌,思索一下歌詞,感受當代氣氛,並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

 



Scorpions「Wind Of Change」(  
按我  )

1989年奔向自由實況( 按我 )

 









上映日期:2011-06-24

-----------------------

【劇情】: 5


【演技】: 6


【自由】: 10


【省思】: 7


【滿分10】: 6

-----------------------





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




而我們的自由又是先人多少血淚換來的呢?







附註(一)

冷戰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1989年起東歐各國紛紛脫離共產制度和計劃經濟,1990年柏林圍牆倒下,1991年東西德統一、蘇聯解體、華沙條約解散,冷戰時代也隨之結束。


附註(二)


德國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東德為了隔絕東德人民投向西德,於是沿著邊界在己方的領土上建立圍牆,將西柏林整個包圍起來,柏林圍牆的建立是二戰以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在得知柏林圍牆修建消息的第三天,19歲的國家人民軍士兵漢斯舒曼便跳躍過了當時低矮的鐵絲網邊境進入西柏林,這一瞬間被西方媒體記者抓拍到,此事也成為了冷戰期間西方用來廣為宣傳的樣本,1962年8月17日18歲的東德人Peter Fechter試圖翻越圍牆,在攀至頂部後被東德士兵發現並開槍射殺,當時東西兩邊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槍並有西方記者在場,西柏林邊防軍曾投擲急救包並甚至有警察翻身躍牆將這位東德青年抬起來企圖搶救,但東方卻沒有人敢於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戰時期哄動一時,他成為第一個因試圖攀牆而被射殺的人。


1989年11月9日新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東德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由於當時東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對上級命令的誤解,錯誤地宣佈柏林圍牆即刻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此事件也稱作「柏林圍牆倒塌」,雖然圍牆不是自己結構倒塌而是被人為拆除,但當時的柏林人紛紛爬上柏林圍牆並且在上面塗鴉,拆下建材當成紀念品,11個月後兩德終於統一,德國正式解放。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梁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